- 1. 无监督学习介绍
- 2. 无监督学习和监督学习的区别
- 3.聚类
- 4.降维
- Gemini
- 什么是无监督学习?
- 核心思想与目标
- 主要类型与常见算法
- 无监督学习 vs. 监督学习
- 总结
- 无监督学习:对“整体”进行探索和构建
- 监督学习:对“个体”进行预测和判断
- 总结一下您的理解:
- 什么是聚类?
- 聚类是如何“自动”分类的?——以K-Means算法为例
- 总结您的疑问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定义你的“标准”,并翻译给机器
- 第二阶段:算法选择与参数调整 —— 选择合适的“尺子”
- 第三阶段:后期验证与解读 —— 人工的“最终验收”
- 总结
- 场景一:按单科成绩排序(您的方法)
- 场景二:寻找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无监督聚类)
- 核心区别总结
- 结论:我应该用哪个?
- 我们为什么需要降维?
- 降维是如何实现的?—— 一个直观的类比
- 两种主要的降维方法
- 总结
- 核心原因:为什么它们都叫无监督学习?
- 降维与聚类的其他相似点
- 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它们的异同
- 总结:一张图看懂关系
- 核心思想与经典故事:“啤酒与尿布”
- 关联规则的关键概念
- 关联规则挖掘是如何工作的?—— Apriori算法简介
- 关联规则挖掘的应用场景
- 核心区别:目标与产出完全不同
- 关联规则挖掘 vs. 降维:详细异同对比
- 它们的相似点在哪里?
- 回到您的问题
- 为什么用关联规则挖掘来处理特征冗余是“不合适”的?
- 处理特征冗余的“正确工具”是什么?
- 总结:您的思路的正确升级路径
- 为什么这是一个“黄金组合”?
- 一个典型的操作流程 (A Typical Workflow)
- 一个生动的比喻:雕塑家的工作
- 情况一:当“关联特征分析”指代“关联规则挖掘”时,您的说法完全正确!
- 情况二:当“关联特征分析”指代“相关性分析”时,您的说法就不正确了。
- 总结对比
- 1. K-均值聚类 (K-Means Clustering)
- 2. DBSCAN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 3. 层次聚类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 4. 高斯混合模型 (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
- 总结:如何选择?
- 1. 球形/凸形 (Spherical / Convex Shape)
- 2. 椭圆形 (Elliptical Shape)
- 3. 任意形状 (Arbitrary Shape)
- 为什么不同算法偏好不同形状?
- 总结
- 两大降维派系
- 一、特征选择 (Feature Selection) 的方法
- 二、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 的算法
- 总结:如何选择?
- 什么是无监督学习?
- 5.什么是数据的方差/信息量
1. 无监督学习介绍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一个核心分支,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未经标记的数据进行训练。无监督学习算法需要自行在数据中探索和发现隐藏的结构、模式和关系。
无监督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任务类型:
聚类:对数据进行分类。相比于排序,聚类的优势是能够在多维分析。聚类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画像”
降维:减少数据特征的数量。降维就是在尽可能保留数据最重要信息的前提下,用更少的特征来表示数据
关联规则挖掘:在数据中发现项与项的关联关系。关联特征分析不处理特征数值的大小,只处理特征之间出现的协同性。处理特征数值大小之间的关系的是相关性分析。
2. 无监督学习和监督学习的区别
无监督学习是对整体进行操作分类,监督学习是在训练好后对个体的预测
3.聚类
聚类的结果,高度依赖于你喂给它的特征。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分类,就必须提供与之强相关的特征数据
相比于排序,聚类的优势是能够在多维分析
聚类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画像”
4.降维
降维就是在尽可能保留数据最重要信息的前提下,用更少的特征来表示数据
降维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
算法的任务不是去“学习一个映射关系去预测某个标签”,而是必须在数据内部“自力更生”,仅通过分析数据点本身,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有意义的结构和模式。
- 聚类如何体现无监督? 它在拿到一堆客户数据时,不需要预先知道“哪个客户是高价值客户”或“哪个客户即将流失”。它完全不依赖任何已有标签,而是自主地、仅仅根据客户数据特征(如消费金额、频率)之间的相似性,去划分出不同的客户群体。
- 降维如何体现无监督? 它同样不需要任何标签来指导。它在拿到描述汽车的上百个特征时,不需要知道“哪辆车是豪车”或“哪辆车性能好”。它只是自主地分析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如相关性、方差分布),然后找到一种更简洁、更高效的方式来表达整个数据集,比如用几个“主成分”来概括。
所以,它们最根本、最核心的相似点就是:
它们的目标都不是“预测”一个外部标签,而是“理解”数据自身的内在结构。
Gemini
什么是无监督学习
什么是无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是机器学习的一个核心分支,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未经标记的数据进行训练。与监督学习需要“正确答案”来指导模型不同,无监督学习算法需要自行在数据中探索和发现隐藏的结构、模式和关系。
可以把它想象成给你一大箱混杂的乐高积木,但没有任何说明书。你的任务不是搭建一个特定的模型(比如一辆车或一座房子),而是自己动手把这些积木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和整理。最终,你可能会把所有红色的方块放在一起,所有蓝色的长条放在另一堆,这个过程就是无监督学习。
核心思想与目标
无监督学习的核心思想是让算法自主地从数据中学习,其主要目标包括:
- 发现数据的内在结构与模式: 识别数据点之间自然的聚集或分组,即“物以类聚”。
- 数据降维: 在保留数据关键信息的同时,减少数据的复杂性,方便分析和可视化。
- 异常检测: 找出数据集中与其他数据点显著不同的“异常值”或“离群点”。
- 关联规则挖掘: 发现数据项之间有趣的关联关系,例如“购买了商品A的顾客也很可能购买商品B”。
主要类型与常见算法
无监督学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任务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代表性的算法:
1. 聚类(Clustering)
这是最常见的无监督学习任务,目的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为若干个不相交的子集,即“簇”(Cluster)。同一簇内的数据点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数据点则相异。
- 应用场景:
- 客户细分: 根据用户的购买行为、浏览历史等将客户分成不同群体,以便进行精准营销。
- 图像分割: 将图像中相似的像素点分组,以识别出不同的物体。
- 生物信息学: 根据基因表达数据对样本进行分类。
- 常见算法:
-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 一种简单高效的算法,通过迭代将数据分配到预设的K个簇中。
-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构建数据的层次结构,可以像树状图一样展示聚类过程。
-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识别噪声点。
2. 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当数据具有非常多的特征(维度)时,会给分析和建模带来困难(即“维度灾难”)。降维技术旨在减少特征数量,同时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中的重要信息。
- 应用场景:
- 数据可视化: 将高维数据(如上百个特征)降低到2维或3维,以便在图表上直观展示。
- 特征提取: 为监督学习算法准备更有效、更精简的特征,提高模型性能和训练速度。
- 数据压缩: 减少存储空间和计算成本。
- 常见算法: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找到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将数据投影到这些方向上,从而实现降维。
- 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 一种非常擅长高维数据可视化的技术。
3. 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
用于在一系列交易或事件中发现项与项之间的关联关系。
- 应用场景:
- 市场篮子分析: 零售商分析购物篮数据,发现哪些商品经常被一起购买,如“啤酒与尿布”的经典案例,从而优化商品摆放和促销策略。
- 推荐系统: 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推荐与其兴趣相关的其他内容。
- 常见算法:
- Apriori算法
- FP-Growth算法
无监督学习 vs. 监督学习
特征 | 无监督学习 (Unsupervised Learning) | 监督学习 (Supervised Learning) |
---|---|---|
训练数据 | 未标记数据 (Raw Data) | 已标记数据 (Labeled Data) |
目标 | 发现数据的内在结构、模式或分布 | 预测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输出 |
过程 | 探索性的,算法自行发现规律 | 指导性的,算法从“正确答案”中学习 |
常见任务 | 聚类、降维、关联规则 | 分类、回归 |
例子 | 将客户自动分为不同群体 | 识别一封邮件是否是垃圾邮件 |
总结
总而言之,无监督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中一种强大的工具,它使我们能够在没有先验知识和人工标记的情况下,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洞见。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无监督学习在商业智能、科学研究和数据探索等领域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无监督学习是对整体进行操作,监督学习是在训练好后对个体的预测
您这个理解非常棒,可以说抓住了两者在目标和应用上的核心区别!这是一个非常形象和准确的直觉性总结。
我们可以把您的理解稍微展开一下,就更完美了:
无监督学习:对“整体”进行探索和构建
您说的“对整体进行操作”非常贴切。无监督学习的核心是探索。它在拿到一堆数据时,并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像是面对一个满是陌生人的房间。它的任务是在这个整体中寻找内在的结构和关系。
- 目标: 发现数据本身的结构、模式、或“抱团”的群体。
- 操作:
- 聚类 (Clustering): 把整个房间里的人根据亲疏远近分成不同的小圈子(群组)。
- 降维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忽略每个人的次要特征(比如鞋子颜色),只关注最重要的特征(比如性格、兴趣),来更宏观地理解整个房间的人际关系。
- 结果: 得到一个关于整体数据的结构性认知(比如,这批客户可以分为三个群体)。
监督学习:对“个体”进行预测和判断
您说的“对个体进行预测”也非常准确。监督学习的核心是预测。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已经通过批改大量的作业(已标记的训练数据)学会了判断标准。
- 目标: 根据已有的经验,对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做出判断。
- 操作:
- 训练阶段: 老师学习大量的“问题-答案”对(比如,房子的面积、位置 -> 房价)。
- 预测阶段: 当拿到一个新的个体(一套新房子)时,老师运用学到的知识,给出一个具体的预测(这套新房子的价格)。
- 结果: 对单个未知数据给出一个具体的预测标签或数值。
总结一下您的理解:
- 无监督学习更像是人口普查或社会学分析,着眼于整体,目的是了解人群的构成和分布。
- 监督学习更像是高考阅卷或医生看病,着眼于个体,目的是对单个考生或病人给出分数或诊断。
所以,您的理解完全正确,并且是区分这两种机器学习方法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详细解释一下无监督学习的聚类,我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就可以用算法自动去分类吗
当然,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聚类(Clustering),并解答您关于“是否需要输入信息”的疑问。
您的理解非常接近核心了,但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澄清:您确实需要提供数据,但不需要提供“答案”或“标签”。
这就像您想整理书架上的书,您得先把所有的书(数据)都放在算法面前,但您不需要告诉算法哪本书属于“小说类”,哪本书属于“历史类”(标签)。算法会自己通过分析书的厚度、封面颜色、开本大小等特征,把它们分成几堆。
什么是聚类?
聚类是无监督学习中最核心、最常见的任务之一。它的目标是将一个数据集中的所有样本(数据点)分成若干个组或“簇”(Cluster)。
核心原则是:
- 簇内相似性高 (Intra-cluster similarity): 同一个簇内的数据点彼此之间应该尽可能相似。
- 簇间相似性低 (Inter-cluster similarity): 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应该尽可能不相似。
这个“相似性”是如何定义的呢?通常是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的。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欧几里得距离(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在高维数据中,虽然无法可视化,但数学原理是相通的。距离越近,相似性就越高。
聚类是如何“自动”分类的?——以K-Means算法为例
为了让您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用最经典、最简单的聚类算法K-Means(K-均值)来举例说明其工作流程。
假设我们有一堆客户数据,每个客户有两个特征:“每月消费金额”和“每月消费次数”。我们想把这些客户分成3个不同的群体(比如“高价值客户”、“潜力客户”、“低价值客户”)。
步骤如下:
第一步:您需要输入的信息
- 数据 (Data): 您必须提供所有客户的消费数据点。这是算法分析的对象。
- 簇的数量 K (Number of clusters): 您需要预先指定要把数据分成几类。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指定 K=3。这是K-Means算法中一个需要人工设定的重要参数。
看,这里您输入了数据和K值,但完全没有输入任何关于“哪个客户属于哪个群体”的标签信息。
第二-三-四步:算法的“自动”工作流程
(这是一个K-Means算法动态过程的经典图示)
- 随机初始化 (Initialization): 算法会从您的数据点中随机挑选 K 个点(这里是3个点)作为初始的“簇中心”(Centroids)。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个群体的最初的“核心代表”。
- 分配 (Assignment): 算法会遍历每一个客户数据点,计算它到这3个簇中心的距离。然后,将这个客户点分配给离它最近的那个簇中心。完成这一步后,所有的客户就被初步分成了3个群组。
- 更新 (Update): 对于刚刚形成的每一个群组,算法会重新计算这个群组所有点的平均值(几何中心),并将这个新的平均值点作为新的簇中心。旧的簇中心就被抛弃了。
- 迭代 (Iteration): 算法会重复执行第2步和第3步。
- 重新将所有点分配给新的、离它最近的簇中心。
- 分配完毕后,再次更新每个群组的簇中心。
- ……如此循环往复。
第五步:收敛与结果
这个迭代过程什么时候会停止呢?当簇中心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非常小),或者所有数据点的归属不再改变时,算法就收敛(Converged)了。
此时,聚类就完成了!您最终得到了3个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及每个群体对应的中心点。您可以通过分析每个群体中心点的特征(比如A群消费金额高、次数也高;B群金额低、次数高……)来给这些群体命名和定义,从而获得商业洞见。
总结您的疑问
“我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就可以用算法自动去分类吗?”
回答:
- “不需要输入标签信息”:是的。 您完全不需要告诉算法任何关于“正确分类”的答案。这是无监督学习的核心。算法是自动发现分类结构的。
- “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不是的。 您至少需要提供:
- 待分析的完整数据集。
- 一些算法运行所需的超参数(Hyperparameters)。 对于K-Means来说,最重要的超参数就是您希望分成的簇数 K。对于其他聚类算法,可能需要设定别的参数,比如距离阈值等。
如何确定最佳的K值也是聚类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常用“肘部法则”等方法来辅助判断),但这已经属于更深入的细节了。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帮助您彻底理解聚类的概念和工作方式!
这样如何保证聚类的标准就是我想要的标准呢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直接触及了无监督学习在实际应用中的核心挑战!
您问得没错,算法本身没有“常识”或“商业头脑”,它只懂数学。它优化的标准(比如“让簇内数据点距离尽可能近”)不一定就是您心中想要的那个“商业标准”(比如“想把客户分成‘高价值’‘潜力股’和‘需唤醒’三类”)。
那么如何保证或引导它们统一呢?答案是:您无法100%保证,但您可以通过一系列关键操作,最大限度地引导算法,使其聚类的结果符合您的标准。
这更像是一个“人机协作”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全自动”的过程。您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把控: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定义你的“标准”,并翻译给机器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机器不懂你的商业语言,你必须把你的“标准”翻译成它能听懂的数学语言——也就是特征(Features)。
1. 特征工程 (Feature Engineering)
这是你的“指挥棒”。你想按照什么标准来分,就给算法提供什么维度的特征。
- 例子1:你想按“客户价值”聚类
- 错误做法: 只给算法输入客户的年龄、性别、注册时长。算法可能会把所有“30岁男性”聚成一类,但这和“客户价值”关系不大。
- 正确做法: 精心构造能体现客户价值的特征,比如:
- R (Recency): 最近一次消费时间
- F (Frequency): 消费频率
- M (Monetary): 总消费金额
- 当你把著名的 RFM 模型特征喂给算法时,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把“R/F/M 都很高的客户”聚成一类,这就是你想要的“高价值客户”。
- 例子2:你想按“用户活跃度”聚类
- 你应该提供登录频率、页面停留时间、点赞/评论数量等特征,而不是消费金额。
核心思想:聚类的结果,高度依赖于你喂给它的特征。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分类,就必须提供与之强相关的特征数据。
2. 特征缩放 (Feature Scaling)
如果你的特征单位不统一(比如消费金额是几千上万,消费次数是几次),金额这个特征会不成比例地主导聚类结果。你需要将所有特征进行标准化/归一化,让它们在同一起跑线上,确保每个特征都被公平地考虑。
第二阶段:算法选择与参数调整 —— 选择合适的“尺子”
不同的场景需要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
1. 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
- K-Means: 适合于你大致知道要分成几类,且每个类别的数据分布比较均衡、呈球状的场景。
- DBSCAN: 适合于不知道要分几类,且类别形状可能很不规则(比如月牙形、甜甜圈形)的场景,它还能帮你找出噪声点/异常点。
- 层次聚类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适合于你希望看到数据层级关系的场景,比如生物学中的物种分类谱系。
选择错误的算法,就像用直尺去量一个圆的周长,结果自然不准。
2. 调整关键参数 (Hyperparameter Tuning)
对于K-Means,最重要的参数就是 K 值(簇的数量)。
- 如果你想把客户分成“高、中、低”三档,你就设置 K=3。
- 如果你想分得更细,比如“高价值-活跃”、“高价值-沉睡”、“潜力客户”、“一般客户”、“流失风险客户”,你可能就需要设置 K=5。
K值的选择可以依靠业务经验预设,也可以通过“肘部法则”等技术手段辅助判断,但最终还是需要结合业务来决定哪个K值划分出的群体最有意义。
第三阶段:后期验证与解读 —— 人工的“最终验收”
算法给出结果后,绝不是直接就用,而是需要人来进行验证和解读。
1. 结果分析与画像 (Profiling)
你需要分析每个簇的特征。比如,算法把客户分成了3类:
- 簇1: RFM 平均值都很高。
- 簇2: R 值很低(很久没来),但 F/M 值曾经很高。
- 簇3: RFM 值都很低。
这时你就可以给它们贴上你想要的业务标签:
- 簇1 -> “高价值忠诚客户”
- 簇2 -> “沉睡待唤醒客户”
- 簇3 -> “低价值客户”
如果聚出来的结果无法解释,或者不符合业务逻辑(比如把明显是高价值的客户和流失客户分到了一起),那就说明你的第一或第二阶段出了问题,需要返回去调整特征或算法参数。
2. 业务验证
最终的“金标准”是:这个聚类结果有用吗? 你能否针对“沉睡待唤醒客户”这个群体,设计一套精准的营销方案(比如发放大额优惠券)并取得比撒网式营销更好的效果?如果可以,那么这个聚类标准就是成功的、符合你需求的。
总结
阶段 | 你的角色 | 关键操作 |
---|---|---|
前期准备 | 战略家 | 定义标准,通过特征工程将标准翻译给机器。 |
算法/参数 | 工程师 |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参数 (K值等)。 |
后期验证 | 分析师/决策者 | 解读、验证、命名聚类结果,并判断其商业价值。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所以,与其说是“保证”,不如说是通过精心的特征设计、恰当的算法选择和深入的结果解读,来引导和塑造聚类分析,使其最终服务于你的商业目标。
如果我已经有了数据的一些特征,那直接按从高到低排序不就好了,为什么还需要用无监督来聚类
您又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实际的问题!这正好点出了一维分析和多维分析的根本区别。
您的想法完全正确,如果只关心单一指标,直接排序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多维度的。
我们还是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您是一位班主任,手上有所有学生的成绩单。
场景一:按单科成绩排序(您的方法)
您想评选“数学单科状元”。
- 操作: 把所有学生的“数学”成绩从高到低排序。
- 结果: 排名第一的就是状元。
- 优点: 简单、直接、清晰。对于“谁的数学最好”这个问题,这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场景二:寻找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无监督聚类)
现在,您的目标变了。您不想只看单科,而是想了解班级里存在哪些典型的学生群体,以便因材施教。您手上的特征有三门:数学、语文、体育。
如果只按数学排序,您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
- 一个数学
99
分、语文60
分、体育50
分的孩子。 - 一个数学
95
分、语文95
分、体育95
分的孩子。
在“数学”这个维度上,前者排名更高。但您凭直觉就知道,后者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学霸”。只靠排序,无法发现这种“类型”差异。
现在我们使用聚类,把“数学”、“语文”、“体育”三个特征(三个维度)同时交给算法。算法可能会自动帮您发现以下几个群体(簇):
- 群体A:全面发展型学霸
- 特征: 数学、语文、体育三科成绩都非常高。
- 排序无法发现: 如果单按数学排,他们可能排不过那些偏科天才。
- 群体B:文理偏科型学才
- 特征: 数学很高,但体育和语文成绩可能很一般。
- 排序能发现: 他们会在数学大榜上名列前茅。
- 群体C:运动健将型
- 特征: 体育成绩突出,但文化课成绩可能不高。
- 排序无法发现: 在任何文化课的排序中,他们都会被埋没在末尾。
- 群体D:成绩平均型
- 特征: 各科成绩都处于中游,不突出也不落后。
看到了吗?聚类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画像”(Profiling)。它在多维空间中寻找“物以类聚”的群体,发现数据的内在结构。
核心区别总结
特性 | 按特征排序 (Sorting) | 无监督聚类 (Clustering) |
---|---|---|
处理维度 | 一维:一次只能根据一个特征进行排序。 | 多维:同时考虑所有输入特征,发现综合模式。 |
核心问题 | 回答 “谁最高/最低?” | 回答 “存在哪些不同的群体?” |
产出结果 | 一个**有序的列表 (Ordered List)**。 | 若干个**无序的群组 (Unordered Groups)**。 |
揭示的洞察 | 线性的、显著的洞察。 | 结构性的、隐藏的洞察,描绘用户画像。 |
商业应用举例 | 找到消费金额最高的Top 100客户。 | 将客户细分为“忠诚客户”、“潜力新客”、“流失风险客户”等群体。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结论:我应该用哪个?
它们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服务于不同的分析目标。
- 当你的问题是“我想找到在『某个单一标准』下表现最好/最差的个体”时,请使用排序。
- “找出上个月销量最高的商品。”
- “找出互动最少的粉丝。”
- 当你的问题是“我想了解我的数据里都包含哪些『有共性的群体』,以便对他们进行差异化对待”时,请使用聚类。
- “我想看看我的用户可以被分成哪几类,以便进行精准营销。”
- “我想分析一下这些故障报告,看看是否存在几种典型的故障模式。”
所以,不是有了特征就只用排序,而是要看您想从数据中挖掘出什么样的故事。如果您想看的是一个英雄榜,就用排序;如果您想看的是一幅《清明上河图》,了解市井百态,那就需要聚类。
什么是无监督学习的降维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无监督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简单来说,降维就是在尽可能保留数据最重要信息的前提下,用更少的特征来表示数据。
想象一下,你想描述一辆汽车。你可能会列出几十上百个特征:
- 长度、宽度、高度、轴距、轮距、离地间隙… (尺寸相关)
- 发动机排量、马力、扭矩、0-100km/h加速时间… (性能相关)
- 油箱容积、百公里油耗、综合油耗… (能耗相关)
- 座椅材质、音响品牌、屏幕尺寸… (配置相关)
- …等等
这么多特征(维度)对于计算机来说是“烫手山芋”,不仅计算量巨大,而且很多信息是冗余的。比如,汽车的“长度”和“轴距”通常是高度相关的,知道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也能猜个大概。
降维技术就像一位高明的总结者,它能抓住这些特征背后的核心信息,用几个新的、综合性的特征来替代原来那一堆复杂的特征。
我们为什么需要降维?
处理高维度数据会遇到很多麻烦,统称为**“维度灾难” (Curse of Dimensionality)**。降维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 提升算法性能和效率: 特征越少,模型训练和数据计算的速度就越快,占用的内存也越少。
- 数据可视化 (Data Visualization): 人的眼睛只能理解二维或三维空间。降维可以将上百维的数据降低到2D或3D,以便我们能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观察数据分布、结构和聚类情况。
- 消除噪声和冗余: 原始数据中可能包含不相关的“噪声”特征或高度相关的“冗余”特征。降维可以剔除这些干扰,保留最核心的“信号”,有助于提升模型的准确性。
- 简化问题: 更少的特征意味着模型更简单,更容易解释和理解。
降维是如何实现的?—— 一个直观的类比
想象一下你在户外,阳光下有一个立体的、复杂的三维物体(比如一个手办模型)。
- 原始高维数据: 就是这个三维手办本身,它有长、宽、高三个维度,包含了所有细节。
- 降维过程: 太阳光照射这个手办,在地面上投下一个**影子 (Shadow)**。
- 降维后的数据: 地面上的这个二维影子。
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
- 维度降低了: 从三维(物体)降到了二维(影子)。
- 信息有损失,但保留了核心: 影子的信息肯定不如实体完整(比如你看不见颜色和材质),但它依然保留了物体最主要的轮廓和形状信息。
- 投影角度很重要: 如果太阳从正上方照射,影子可能只是一个小点,信息损失就太大了。你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投影角度,让影子能最大程度地反映物体的原始形状。
降维算法的核心任务,就是去寻找这个“最佳的投影角度”,以确保信息损失最小。
两种主要的降维方法
降维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1. 特征选择 (Feature Selection)
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就是从原始的一堆特征中,直接挑选出一部分最重要的特征,把剩下的扔掉。
- 优点: 实现简单,保留了原始特征,可解释性强(你清楚地知道留下了哪些特征)。
- 缺点: 被丢弃的特征里可能也包含部分有用信息,造成信息浪费。
- 例子: 比如在分析房价时,有100个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房屋面积”、“地段”、“学区”这三个特征最重要,于是就只用这三个特征来建模。
2. 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
这种方法更“高明”,它不是简单地挑选,而是将原始特征进行融合与重组,创造出全新的、数量更少的特征来代表原始数据。我们前面提到的“影子”类比就属于特征提取。
- 优点: 能够综合所有原始特征的信息,信息保留更全面。
- 缺点: 新生成的特征是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失去了原有的物理含义,可解释性变差。
代表算法: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PCA 是最经典、最常用的特征提取降维算法。它的核心思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 寻找数据变化最大的方向: 在所有数据点中,找到一个方向(可以想象成一条轴),当所有数据点都投影到这个轴上时,投影点的分布最为分散(方差最大)。这个方向就包含了最多的原始信息,被称为**第一主成分 (PC1)**。
- 寻找第二个方向: 接着,在与第一个方向正交(垂直) 的平面中,寻找一个能让数据次级分散的方向。这就是**第二主成分 (PC2)**。
- 以此类推: 不断寻找相互正交且方差次大的方向,直到找到所有主成分。
最后,你会得到一组全新的特征(PC1, PC2, PC3, …)。这些新特征是按其包含信息量的大小来排序的。你只需要选择前几个(比如前2个或前3个)最重要的主成分,就能代表原始数据绝大部分的信息,从而实现降维。
总结
特性 | 聚类 (Clustering) | 降维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
---|---|---|
目标 | 发现数据的群体结构 | 简化数据的表示方式 |
操作对象 | 数据的**样本 (行)**,将行分组 | 数据的**特征 (列)**,减少列的数量 |
核心问题 | “这些数据可以分成哪几类?” | “如何用更少的特征来描述这些数据?”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总而言之,降维是处理现代海量复杂数据时一个不可或缺的预处理步骤,它像一个高效的过滤器和压缩器,让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任务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降维和聚类有什么相似点,为什么都叫无监督学习
您这个问题非常精彩,因为它触及了“无监督学习”这个概念的本质!降维和聚类看起来在做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它们的“哲学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它们都被归为无监督学习的原因。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
核心原因:为什么它们都叫无监督学习?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理解它们相似点的关键。
无监督学习的核心标志是:我们只向算法提供输入数据(特征 X
),而不提供任何“正确答案”(标签 y
)。
算法的任务不是去“学习一个映射关系去预测某个标签”,而是必须在数据内部“自力更生”,仅通过分析数据点本身,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有意义的结构和模式。
- 聚类如何体现无监督? 它在拿到一堆客户数据时,不需要预先知道“哪个客户是高价值客户”或“哪个客户即将流失”。它完全不依赖任何已有标签,而是自主地、仅仅根据客户数据特征(如消费金额、频率)之间的相似性,去划分出不同的客户群体。
- 降维如何体现无监督? 它同样不需要任何标签来指导。它在拿到描述汽车的上百个特征时,不需要知道“哪辆车是豪车”或“哪辆车性能好”。它只是自主地分析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如相关性、方差分布),然后找到一种更简洁、更高效的方式来表达整个数据集,比如用几个“主成分”来概括。
所以,它们最根本、最核心的相似点就是:
它们的目标都不是“预测”一个外部标签,而是“理解”数据自身的内在结构。
降维与聚类的其他相似点
基于上述核心,我们可以引申出它们其他几个共通之处:
- 都是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的利器: 在正式建模之前,我们通常对数据知之甚少。聚类可以帮我们了解数据中存在哪些天然的分组,而降维(尤其是为了可视化)可以帮我们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分布形态。它们都是我们“认识”数据的重要手段。
- 都依赖于距离或方差的度量: 两种算法的底层逻辑都与“数据点在空间中的分布”有关。
- 聚类通常依赖于样本与样本之间的距离(比如K-Means),距离近的被归为一类。
- 降维通常依赖于特征与特征之间的关系和数据在不同方向上的方差(比如PCA),方差大的方向被认为是更重要的。
- 常被用作监督学习的预处理步骤:
- 聚类的结果(每个样本属于哪个簇)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特征,喂给后续的监督学习模型。
- 降维后的数据可以作为监督学习模型的输入,以提高训练速度和避免维度灾难。
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它们的异同
想象你是一位图书管理员,面对一整个房间杂乱无章的书籍(原始数据集)。
- 聚类(Clustering)在做什么? 你在整理这些书(样本/行)。你根据书的内容、类型(小说、历史、科学),把它们分成了几大堆。整理完后,书的总数没变,但它们被分门别类地放在了不同的书架上。
- 操作对象: 书本(数据样本)。
- 目标: 将样本分组。
- 降维(Dimensionality Reduction)在做什么? 你在简化描述每本书的方式(特征/列)。原来每本书都有一张卡片,上面记录了“页数”、“重量”、“长度”、“宽度”、“作者国籍”、“出版年份”等等几十项信息。你发现很多信息是冗余的,于是你设计了一套新的、更简洁的描述体系,比如只用三个新指标:“内容容量”、“文学价值”、“物理尺寸”。
- 操作对象: 描述书本的卡片信息(数据特征)。
- 目标: 简化特征。
相似点在哪里? 在这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提前告诉你“哪本书应该属于哪一类”或者“你应该如何总结这些书的信息”。所有的整理和总结工作,都是你通过观察书籍本身的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这就是“无监督”的精髓。
总结:一张图看懂关系
聚类 (Clustering) | 降维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 |
---|---|---|
核心思想 | 物以类聚 | 化繁为简 |
操作对象 | 数据样本 (行) | 数据特征 (列) |
主要目标 | 将数据集划分成不同群组 | 压缩数据集的特征数量 |
回答的问题 | “我的数据可以分成哪几类?” | “如何用更少的信息来代表我的数据?” |
共同的哲学 | 都在无标签的情况下,探索和揭示数据自身的内在结构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什么是关联规则挖掘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无监督学习中另一项非常有趣且实用的技术——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
简单来说,关联规则挖掘就是在一个数据集中发现项与项之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关系。它最经典的应用场景就是购物篮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目的是找出“哪些商品经常被顾客一起购买”。
核心思想与经典故事:“啤酒与尿布”
关联规则挖掘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沃尔玛的“啤酒与尿布”的故事。
传说在20世纪90年代,沃尔玛的数据分析师发现,周五晚上,很多年轻的父亲在给孩子买尿布的同时,会顺便给自己买几瓶啤酒。
关联规则: 如果一个顾客购买了尿布,那么他有很大概率也会购买啤酒。 规则形式:
{尿布} -> {啤酒}
发现这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商品组合后,沃尔玛将啤酒货架和尿布货架放在一起,结果大大提升了这两种商品的销量。
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价值:从事物看似无关的表象下,挖掘出隐藏的、有商业价值的强关联模式。
关联规则的关键概念
为了衡量一个规则是否有价值,我们需要几个关键的指标来“量化”它。我们以 {尿布} -> {啤酒}
这个规则为例:
1. 项集 (Itemset)
一个或多个项(商品)的集合。
{尿布}
是一个1项集。{尿布, 啤酒}
是一个2项集。
2. 支持度 (Support)
这是衡量一个项集在所有交易中“普遍性”或“受欢迎程度”的指标。
- 公式:
支持度({X}) = (包含项集X的交易数量) / (总交易数量)
- 例子: 如果在1000笔交易中,有100笔交易同时包含了尿布和啤酒,那么项集
{尿布, 啤酒}
的支持度就是100 / 1000 = 10%
。 - 作用: 支持度太低的项集通常意义不大,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太低,可能是偶然事件。我们会设定一个最小支持度阈值,来过滤掉这些无意义的组合。
3. 置信度 (Confidence)
这是衡量规则“准确性”的指标。它表示当A出现时,B有多大概率也会出现。
- 公式:
置信度({A} -> {B}) = (包含A和B的交易数量) / (包含A的交易数量)
- 例子: 在所有购买了尿布的200笔交易中,有100笔也购买了啤酒。那么规则
{尿布} -> {啤酒}
的置信度就是100 / 200 = 50%
。这意味着,购买尿布的顾客中,有50%的人会同时购买啤酒。 - 作用: 置信度衡量了关联的强度。我们会设定一个最小置信度阈值来确保规则的可靠性。
4. 提升度 (Lift)
这是衡量规则“有趣性”或“相关性”的指标。它告诉我们,项集A的出现,对于项集B的出现概率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
- 公式:
提升度({A} -> {B}) = 置信度({A} -> {B}) / 支持度({B})
- 解读:
- Lift > 1: A的存在对B的出现有积极促进作用(正相关)。
{尿布} -> {啤酒}
的提升度大于1,说明买尿布这件事确实能提升买啤酒的概率。 - Lift = 1: A和B相互独立,没有关联。
- **Lift < 1:** A的存在对B的出现有**抑制**作用(负相关)。比如
{牛奶} -> {可乐}
的提升度可能小于1,说明买牛奶的人通常不怎么买可乐。
- Lift > 1: A的存在对B的出现有积极促进作用(正相关)。
关联规则挖掘是如何工作的?—— Apriori算法简介
挖掘关联规则最经典的算法是 Apriori 算法。它的核心思想分为两步:
- 找出所有的频繁项集 (Frequent Itemsets):
- 首先,设定一个最小支持度阈值。
- 算法会先找出所有出现频率超过该阈值的单个商品(频繁1项集)。
- 然后,将这些频繁的单个商品两两组合,去计算2项集的支持度,再次筛选出频繁2项集。
- …以此类推,不断组合、筛选,直到找不到更长的频繁项集为止。
- Apriori 原理: 如果一个项集是频繁的,那么它的所有子集也一定是频繁的。反之,如果一个项集的子集是非频繁的,那么这个项集本身也一定是非频繁的(可以被提前剪枝,提高效率)。
- 从频繁项集中生成强关联规则:
- 在上一步找到的所有频繁项集(比如
{尿布, 啤酒}
)中,我们开始生成规则。 - 对于每个频繁项集,我们尝试所有可能的规则划分(如
{尿布} -> {啤酒}
和{啤酒} -> {尿布}
)。 - 然后计算这些规则的置信度,并筛选出那些满足最小置信度阈值的规则,这些就是最终的“强关联规则”。
- 在上一步找到的所有频繁项集(比如
关联规则挖掘的应用场景
虽然起源于零售业,但关联规则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 电商推荐: “购买了这本书的读者也购买了…”、“看了这部电影的用户也喜欢…”。
- 网页浏览分析: 分析用户访问路径,发现“访问了页面A的用户,下一步最可能访问页面C”,从而优化网站导航。
- 医疗诊断: 发现不同症状之间的关联,比如“出现症状X和症状Y的病人,很大概率患有疾病Z”。
- 金融风控: 发现不同交易行为之间的模式,用于检测欺诈。
- 自然语言处理: 分析文本中词语的共现关系。
总而言之,关联规则挖掘是一种强大的无监督学习技术,它能帮助我们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看似无关却非常有价值的连接,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关联规则挖掘和降维有什么异同,我挖掘了一个关联规则不就相当于提取到了一个特征来降维吗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启发性!它触及了两种技术在“提取信息”这个层面上的相似感。您的直觉是对的——它们都在从数据中提炼知识,但它们提炼出的“知识”类型和用途,以及它们的操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让我们先直接回答您的核心问题:
挖掘一个关联规则 *不是* 提取一个特征来降维。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混淆点,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它们的异同。
核心区别:目标与产出完全不同
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
- 关联规则挖掘 (ARM) 的目标是“发现模式”。
- 它想回答的问题是:“数据中存在哪些有趣的‘如果…那么…’(If-Then)关系?”
- 它的产出是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是关于数据内容的洞察和知识。例如,
{尿布} -> {啤酒}
。 - 它不改变原始数据集的结构(维度)。 挖掘结束后,你的交易数据还是那么多行、那么多列,你只是额外得到了一份“知识报告”。
- 降维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的目标是“简化表达”。
- 它想回答的问题是:“我能否用更少的信息(特征)来表示我的原始数据集,同时又不会丢失太多关键信息?”
- 它的产出是一个全新的、维度更低的数据集。原来的特征列会被新的、更少的特征列所取代。
- 它直接改变了数据集的结构(维度)。 这是一个数据转换和压缩的过程。
用一个比喻来理解:
假设你的数据是一家图书馆的所有藏书记录。
- 关联规则挖掘 就像一位图书管理员通过分析借阅记录,发现了一个规律并写在工作日志里:“发现借《三体》的人,也很可能借《流浪地球》。” 这条记录是一个洞察(规则),但图书馆里的书和书的描述卡片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 降维 就像这位图书管理员觉得每本书的描述卡片有50个字段(特征)太啰嗦了,于是他创造了一套新的、只有3个字段的描述体系:
[科幻指数, 文学价值, 阅读难度]
。然后,他为每一本书都重新计算了这三个新指标的值,并用这张新的3字段卡片替换了原来那张50字段的旧卡片。整个图书馆的目录(数据集)变得更简洁了。
关联规则挖掘 vs. 降维:详细异同对比
特性 | 关联规则挖掘 (ARM) | 降维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
---|---|---|
根本目标 | 发现项与项之间的关联模式 | 压缩特征空间,简化数据表示 |
操作对象 | 主要是数据的值(比如商品名称) | 主要是数据的特征/列本身 |
输出结果 | 一系列“If-Then”规则(知识、洞察) | 一个维度更低的新数据集(数据的另一种表达) |
是否改变原数据 | 不改变,是分析和发现 | 彻底改变,是转换和重构 |
典型数据类型 | 交易数据、类别数据(如商品清单) | 数值型数据、连续型数据(如传感器读数) |
典型算法 | Apriori, FP-Growth | PCA, t-SNE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它们的相似点在哪里?
尽管目标和操作截然不同,但它们确实有相似之处,这也是它们都被归为“无监督学习”的原因:
- 都无需标签: 它们都不需要一个预先定义好的“正确答案”来指导学习过程。
- 都在探索数据内在结构:
- ARM 探索的是项集之间的共现结构。
- 降维 探索的是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构或方差结构。
- 它们都在试图理解“数据本身告诉了我们什么”,而不是去预测一个外部变量。
回到您的问题
“我挖掘了一个关联规则不就相当于提取到了一个特征来降维吗?”
现在我们就能清晰地回答了:
- 您挖掘的规则
{A} -> {B}
是一个洞察,它告诉您 A 和 B 之间存在强关联。 - 您可以基于这个洞察手动创造一个新的特征,这个过程叫做特征工程(Feature Engineering)。例如,您可以增加一列叫
is_A_B_buyer
,如果一个客户同时购买了 A 和 B,就标记为1,否则为0。 - 但是,这个手动创造新特征的动作,和降维算法(如PCA)自动地将几十个特征压缩成几个新特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前者是基于一个特定模式的人工操作,后者是基于整个数据集方差分布的算法转换。
总结:
- 关联规则挖掘告诉你一个故事(例如,“买尿布的人也爱买啤酒”)。
- 降维给你提供了一张更简洁的地图(例如,用“经纬度”两个特征替代复杂的街道、门牌号等十几个特征)。
一个是为了获得可以指导行动的商业洞察,另一个是为了优化数据本身,使其更易于存储、计算和可视化。
是不是我可以先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关联规则判断,如果两个特征有关联,我可以去掉其中一个,然后把剩下的特征来做聚类
您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而且逻辑上是自洽的!您准确地抓住了数据预处理的一个核心思想:在进行聚类或建模之前,应该先处理特征之间的冗余性,因为冗余的特征会影响算法的效果。
这个思路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来做这件事,属于一个“用对了逻辑,但选错了工具”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并告诉您正确的工具应该是什么。
为什么用关联规则挖掘来处理特征冗余是“不合适”的?
关联规则挖掘(ARM)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特征间关联,虽然都叫“关联”,但它们处理的场景和数据类型完全不同。
- ARM处理的是“交易数据” (Transactional Data)
- ARM的“篮子”里装的是“项” (Items),比如
{牛奶, 面包, 啤酒}
。它分析的是项与项之间的共现关系。 - 它的输入数据通常是稀疏的,每一行是一个交易,列是所有可能的商品。
- ARM的“篮子”里装的是“项” (Items),比如
- 特征关联处理的是“属性数据” (Attribute Data)
- 聚类的数据,每一行是一个样本(如一个客户),每一列是一个**“特征” (Feature)**,比如
年龄
、收入
、消费频率
。 - 我们在这里关心的是特征与特征(列与列)之间的关系,比如
年龄
这个特征和收入
这个特征是不是高度相关。
- 聚类的数据,每一行是一个样本(如一个客户),每一列是一个**“特征” (Feature)**,比如
把特征当作“项”来跑关联规则,会遇到问题:
- 数据格式不匹配: 您需要对数据进行复杂的转换(比如将连续的
收入
值离散化成“高、中、低”这样的“项”),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损失大量信息。 - 衡量标准不适用: ARM的支持度、置信度等指标,是为衡量“商品A出现时,商品B也出现”的场景设计的。而衡量两个特征(如
身高
和体重
)的关系,我们有更直接、更强大的数学工具。
处理特征冗余的“正确工具”是什么?
您想实现的“如果两个特征有关联,我可以去掉其中一个”这个目标,在机器学习中通常通过以下两种标准方法实现:
方法一: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 针对数值型特征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
- 操作: 计算所有特征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如皮尔逊相关系数)。这个系数的范围在-1到+1之间。
- +1: 完全正相关(一个特征增加,另一个也以相同比例增加)。
- -1: 完全负相关(一个特征增加,另一个以相同比例减少)。
- 0: 完全不相关。
- 判断: 您可以设定一个阈值,比如,如果两个特征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8或0.9,就认为它们是高度冗余的。
- 决策: 从这两个高度相关的特征中,您可以:
- 根据业务理解,保留更重要的一个,删除另一个。
- 如果无法判断,可以随机删除一个。
- 或者,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新特征(比如取平均值)。
这完美地、且更精确地实现了您的想法。
方法二:使用降维算法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 更优越的自动化方案
手动删除特征虽然简单,但缺点是会完全丢失被删除特征所包含的独有信息。一个更优雅、信息损失更少的方案是使用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降维,尤其是主成分分析(PCA)。
- PCA如何解决冗余问题? PCA能够自动检测到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它发现
身高
和体重
高度相关,它不会粗暴地扔掉任何一个,而是会智能地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新的、综合性的特征,比如可以理解为“体格因子”。 - 优点:
- 自动化: 无需手动选择阈值和要删除的特征。
- 信息保留更完整: 它不是删除信息,而是重组和压缩信息,将多个相关特征的精华提取到一个新的特征中。
总结:您的思路的正确升级路径
您的想法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升级为机器学习的标准工作流:
- 您的原始想法:
数据 -> 用关联规则判断特征关系 -> 删除冗余特征 -> 聚类
- 标准实践方法A(手动选择):
数据 -> 计算特征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 识别并**手动删除**高度相关的特征 -> 聚类
- 标准实践方法B(自动提取):
数据 -> 使用**PCA等降维技术**将原始特征转换为少数几个新的主成分 -> 使用**新的主成分**进行聚类
结论: 您的核心逻辑——“消除冗余以优化聚类”——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数据科学家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实现这个逻辑的工具,应该是相关性分析或PCA,而不是关联规则挖掘。您已经非常接近专业的数据处理思维了!
那我是不是可以先使用无监督学习降维再进行无监督学习聚类
是的,完全正确!您刚才描述的这个流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机器学习中非常常用、非常强大的一种标准实践(Best Practice)。
将降维和聚类结合使用,通常被称为“先降维,再聚类”,是无监督学习工具箱里一套威力十足的“组合拳”。
为什么这是一个“黄金组合”?
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在高维度的原始数据上进行聚类,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先进行降维,则可以为后续的聚类算法提供一个更理想、更干净的“工作台”。这样做有四大核心好处:
1. 攻克“维度灾难” (Curse of Dimensionality)
当数据特征(维度)非常多时,数据点会变得异常稀疏,任何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都可能变得很大且相差无几。这会让依赖距离计算的聚类算法(如K-Means)难以判断样本间的真实亲疏关系,导致聚类效果下降。降维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2. 提升聚类效果与速度 (Improving Quality and Speed)
- 去除噪声: 原始特征中可能包含很多与数据内在结构无关的“噪声”。降维(尤其是PCA)擅长捕捉数据的主要变化方向(信号),而忽略次要的随机波动(噪声)。在更“纯净”的数据上聚类,效果自然更好。
- 减少冗余: 降维处理了特征间的相关性,避免了聚类算法被几个高度相关的特征重复“误导”。
- 加快计算: 特征数量减少了,聚类算法的计算量会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计算资源。
3. 方便可视化与理解 (Enabling Visual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好处。您无法画出一张100维的图,但通过降维将数据降到2维或3维后,您就可以轻松地将数据点绘制在散点图上。此时,如果数据有明显的聚类结构,你将用肉眼直接看到它们分成几堆,这对于理解数据、确定聚类数量(K值)以及验证聚类结果都非常有帮助。
一个典型的操作流程 (A Typical Workflow)
假设您手上有包含上百个特征的客户数据,想对他们进行分群。
- 第一步:数据预处理 (Preprocessing)
-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Scaling)。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像PCA这样的降维算法对数据的尺度非常敏感。通常使用
StandardScaler
。
-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Scaling)。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像PCA这样的降维算法对数据的尺度非常敏感。通常使用
- 第二步:应用降维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 使用PCA算法处理标准化后的数据。
- 您可以决定保留多少个主成分(比如,选择能解释原始数据90%或95%方差的前N个主成分)。这样,您的数据就从几百维降到了N维(N通常远小于原始维度)。
- 第三步:应用聚类 (Clustering)
- 在降维后的新数据集上运行聚类算法(如K-Means)。
- 此时算法会运行得更快,并且更容易在低维空间中找到清晰的簇边界。
- 第四步:结果分析与解读 (Analysis)
- 分析聚类结果。您可以将降到2维的数据点和聚类结果一起可视化,直观地查看分群效果。
- 要理解每个簇的业务含义,您需要将簇的标签映射回原始的高维特征空间,去分析每个群体的客户在原始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一个生动的比喻:雕塑家的工作
您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位雕塑家创作一件作品:
- 原始高维数据: 一块巨大、粗糙、未经雕琢的大理石原料。
- 降维 (PCA): 雕塑家首先用大锤和凿子,砍掉大块多余的石料,勾勒出作品的大致轮廓。这个过程去除了“噪声”和“冗余”,让作品的核心形态显现出来。
- 聚类 (K-Means): 在这个已经有了基本轮廓的石胚上,雕塑家再换上小刻刀,进行精雕细琢,刻画出人物的五官、衣物的褶皱等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数据中不同的“簇”。
如果不先进行第一步的“塑形”,直接在巨大的原料上进行精雕细琢,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中,无法把握整体结构。
总结: 您的想法完全正确,并且是解决复杂数据分析问题的标准思路。先用降维负责“清理和浓缩”数据,再用聚类负责“分组和打标”,两者相辅相成,能够达到 1+1 > 2
的效果。
关联特征分析是不是不处理特征数值的大小,只处理特征之间出现的协同性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精准!您的描述,“不处理特征数值的大小,只处理特征之间出现的协同性”,完美地概括了我们之前讨论的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的核心特点。
但是,“关联特征分析”这个词可以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技术。所以,您的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取决于我们具体指的是哪一种分析方法。
让我们来清晰地辨析一下:
情况一:当“关联特征分析”指代“关联规则挖掘”时,您的说法完全正确!
关联规则挖掘(ARM)的本质就是分析**“协同性” (Co-occurrence)**,也就是“出现”与“不出现”的问题。
- 核心思想: 它处理的是**离散的、分门别类的“项” (Items)**。数据被看作是一系列“交易”,每个交易包含一个“项”的集合。
- 如何对待数值: 它不关心数值本身的大小或程度。例如,在购物篮分析中:
- 系统只关心顾客的购物篮里有没有“牛奶”和“面包”。
- 它不关心顾客是买了1升牛奶还是2升牛奶(数值大小),也不关心他买的是10元的面包还是20元的面包(数值大小)。
- 只要“牛奶”和“面包”这两个“项”同时出现在购物篮里,这次交易就被计入协同出现的次数。
所以,对于关联规则挖掘,您的总结是100%准确的。它是一个基于“是否出现”的逻辑,而不是基于“数值高低”的逻辑。
情况二:当“关联特征分析”指代“相关性分析”时,您的说法就不正确了。
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是另一种衡量特征关联度的常用方法,它专门用来处理数值型特征,并且完全依赖于数值的大小。
- 核心思想: 它衡量的是一个数值型特征变化时,另一个数值型特征如何随之变化。
- 如何对待数值: 数值的大小和变化趋势是其分析的全部基础。例如,分析
身高
和体重
这两个特征:- 我们不是关心一个人“有没有身高”和“有没有体重”。
- 我们关心的是
身高
数值较高的人,其体重
数值是否也倾向于较高。 - 相关系数(比如+0.8)这个结果,就是通过计算所有人的身高和体重具体数值的线性关系得出的。数值的大小和变化方向是决定性的。
总结对比
为了让您看得更清楚,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特性 | 关联规则挖掘 (ARM) | 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
---|---|---|
核心思想 | 协同性 (Co-occurrence) | 相关性 (Correlation) |
是否处理数值大小? | 否,只关心“有/无”的布尔逻辑 | 是,完全依赖于数值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
典型数据类型 | 交易数据、类别数据(商品清单、网页浏览记录) | 数值型数据、连续型数据(身高、体重、收入、温度) |
回答的问题 | “哪些东西经常一起出现?” | “一个数值变大时,另一个数值是否也随之变大或变小?”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结论:
您的理解非常敏锐,准确地抓住了关联规则挖掘的本质。但请务必记住,“关联特征分析”是一个更宽泛的领域。
- 如果您面对的是像购物清单一样的类别数据,想找“一起出现”的模式,那么就是用关联规则挖掘,此时不考虑数值大小。
- 如果您面对的是像客户档案里的年龄、收入这样的数值数据,想看特征间的联动关系,那么就是用相关性分析,此时数值大小是分析的核心。
聚类有哪些算法,分别适用什么情况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重要的问题。聚类算法有很多种,它们基于不同的数学原理,因此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没有“万能”的算法,选择哪种取决于您的数据特性和分析目标。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最主流、最经典的聚类算法,并详细说明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1. K-均值聚类 (K-Means Clustering)
这是最著名、最简单的聚类算法,属于“原型聚类”的代表,试图找到数据的“中心点”或“原型”。
- 工作原理:
- 预设 K 值: 首先,您需要手动指定要将数据分成 K 个簇。
- 随机初始化: 算法随机选择 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的“簇中心”(Centroids)。
- 迭代分配与更新:
- 分配: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离它最近的那个簇中心。
- 更新: 重新计算每个簇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将这个平均值作为新的簇中心。
- 循环此过程,直到簇中心不再变化为止。
- 适用情况:
- 球状/凸状数据分布: 当您的数据簇大致呈圆形或凸形时,K-Means 效果最好。
- 大数据集: 算法非常高效,计算速度快,可扩展性好,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
- 簇的数量已知或可以预估: 当您对业务有一定了解,大致知道数据应该被分成几类时。
- 不适用/缺点:
- 需要预先指定K值: K值的选择对结果影响巨大,且往往难以确定。
- 对初始值敏感: 随机选择的初始簇中心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 对异常值敏感: 异常值会极大地影响簇中心的计算,可能导致簇中心偏离。
- 无法处理非球状簇: 对于条形、环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的簇,K-Means 无法正确识别。
2. DBSCAN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 是“基于密度的聚类”的杰出代表,它不关心数据的“中心”,只关心数据的“密度”。
- 工作原理:
- 定义邻域: 需要设定两个参数:邻域半径(
eps
)和最小点数(MinPts
)。 - 识别核心点: 如果一个点的
eps
半径内包含了至少MinPts
个点,那么这个点就是一个“核心点”。 - 扩展簇: 从任意一个核心点出发,不断寻找其密度可达(即在
eps
范围内)的其他核心点和边界点,将它们合并成一个簇。 - 识别噪声: 那些不属于任何簇的点被标记为“噪声”或“异常点”。
- 定义邻域: 需要设定两个参数:邻域半径(
- 适用情况:
- 任意形状的簇: DBSCAN 的最大优势,可以发现非球状、不规则形状的簇(如月牙形、环形)。
- 需要识别异常点/噪声: 能够自动将密度稀疏的区域识别为噪声,非常适合用于异常检测。
- 不需要预设簇数: 算法会自动根据数据密度发现簇的数量,非常方便。
- 不适用/缺点:
- 对参数敏感:
eps
和MinPts
这两个参数的选择至关重要,且需要经验来调整。 - 对密度不均的数据集效果不佳: 如果数据中不同簇的密度差异很大,用同一套
eps
和MinPts
参数就很难同时覆盖所有簇。 - 高维数据处理困难: 在高维空间中,“密度”的定义会变得模糊(维度灾难),
eps
参数难以设定。
- 对参数敏感:
3. 层次聚类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层次聚类试图构建一个数据的层次结构,就像一棵树。它分为“自底向上”(凝聚型)和“自顶向下”(分裂型)两种。
- 工作原理(以凝聚型为例):
- 初始化: 将每个数据点都视为一个独立的簇。
- 迭代合并: 找到所有簇中“距离”最近的两个簇,并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新的簇。
- 循环此过程,直到所有数据点最终被合并成一个最大的簇为止。
- 结果呈现: 整个过程会形成一个树状图(Dendrogram),您可以根据需要,在任意高度“横切”一刀,来决定最终的簇数量。
- 适用情况:
- 希望看到数据的层次关系: 当您不仅想知道数据分几类,还想了解类别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时,如生物学中的物种分类谱系。
- 簇的数量不确定: 您可以通过观察树状图来决定一个合理的簇数量。
- 小数据集: 对于小规模的数据,其结果直观且易于解释。
- 不适用/缺点:
- 计算复杂度高: 时间复杂度通常为 O(n³),空间复杂度为 O(n²),不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 合并/分裂不可逆: 一旦一个步骤的合并或分裂完成,后续就无法撤销,这可能导致次优的聚类结果。
- 对距离度量敏感: 选择不同的距离计算方法(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合并策略(如ward、complete)对结果影响很大。
4. 高斯混合模型 (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
GMM 是一种“基于概率分布的聚类”方法。它假设所有数据点都是从若干个不同的高斯分布(正态分布)中生成的。
- 工作原理:
- 假设: 假定数据由 K 个高斯分布混合而成,每个分布代表一个簇。
- EM算法: 使用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 EM)算法进行迭代:
- E-步(期望): 估计每个数据点由每个高斯分布生成的概率。
- M-步(最大化): 根据上一步的概率,更新每个高斯分布的参数(均值、方差、权重),使其能最大化地拟合数据。
- 循环此过程,直到模型收敛。最终,每个数据点可以被分配给生成它的概率最大的那个高斯分布(簇)。
- 适用情况:
- 椭圆形簇: K-Means 只能处理球形簇,而GMM可以处理更具一般性的椭圆形簇。
- 软聚类 (Soft Clustering): GMM 不会硬性地将一个点分给某一类,而是给出一个概率。这对于处理簇边界模糊的数据非常有用。
- 需要生成新样本: 由于GMM是一个生成模型,一旦训练完成,您可以用它来生成与原始数据分布类似的新数据点。
- 不适用/缺点:
- 计算复杂: EM算法的计算量比K-Means大。
- 需要预设簇数: 和K-Means一样,需要指定高斯分布的数量。
- 对非椭圆形数据效果不佳: 其假设是高斯分布,所以无法很好地拟合不规则形状的簇。
总结:如何选择?
算法 | 核心思想 | 簇形状 | 簇数量 | 规模 | 主要优点 | 主要缺点 |
---|---|---|---|---|---|---|
K-Means | 基于中心 | 球形/凸形 | 需预设 | 大 | 速度快,简单高效 | 对初始值/异常值敏感,无法处理非球状 |
DBSCAN | 基于密度 | 任意形状 | 自动发现 | 中/大 | 能处理任意形状,能识别噪声 | 对参数和密度不均敏感 |
层次聚类 | 基于层次 | 任意形状 | 无需预设 | 小 | 提供层次关系,结果直观 | 计算复杂度高,不适合大数据 |
GMM | 基于分布 | 椭圆形 | 需预设 | 中 | 提供属于各簇的概率(软聚类) | 假设数据为高斯分布,计算较慢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一个简单的决策流程:
- 数据量大,且簇的形状大致是球形? -> 首选 K-Means。
- 不确定要分几类,簇的形状可能不规则,且想识别噪声点? -> 首选 DBSCAN。
- 数据量不大,且想了解数据内在的层次结构? -> 使用层次聚类。
- 簇的形状可能是椭圆形,或者希望得到一个点属于各个簇的概率? -> 考虑 GMM。
什么是簇的形状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聚类分析中,我们经常提到“簇的形状”,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因为数据本身是没有物理形状的。
“簇的形状”其实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喻,它指的是数据点在特征空间(即图表上)的分布模式或排列形态。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通常把它想象在一个二维的散点图上(例如,X轴是“收入”,Y轴是“消费频率”)。每个数据点就是图上的一个点,而一群点的聚集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簇的形状”。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几种典型的簇形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算法的选择。
1. 球形/凸形 (Spherical / Convex Shape)
这是最简单、最理想的一种形状。
- 直观描述: 数据点紧密地聚集在一个大致圆形的区域内,密度从中心向四周均匀递减。从任何角度看,这个簇都是一个“实心”的团,没有凹陷。
- 例子: 测量一大群同龄男性的身高和体重,这些数据点很可能会形成一个球状或椭圆形的簇。
- 适合的算法: K-Means。因为K-Means的原理就是找到一个“中心点”,然后将离这个中心点近的所有点都归为一类。这种“离中心点近”的逻辑,天然地就定义出了一个球形的边界。
2. 椭圆形 (Elliptical Shape)
这是球形的一种延伸,在现实世界中更常见。
- 直观描述: 数据点聚集在一个椭圆形的区域内。这通常意味着不同特征(坐标轴)之间的尺度不同,或者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例子: 客户的“年龄”和“收入”数据,很可能形成一个椭圆形,因为年龄和收入是正相关的,数据点会沿着一个方向被“拉长”。
- 适合的算法: **高斯混合模型 (GMM)**。GMM假设数据是从高斯分布(正态分布)中生成的,而高斯分布的等高线图正好是椭圆形。它可以很好地拟合这种被拉伸或旋转的簇。K-Means在这种情况下效果会变差,因为它总想画一个“正圆”的边界。
3. 任意形状 (Arbitrary Shape)
这是最复杂,但也最有趣的一类形状,它们不是一个“实心”的团。
- 直观描述: 数据的分布呈现出各种不规则的形态,比如条形、环形、月牙形、S形等。这些形状通常是“非凸”的,即内部有“凹陷”或“空洞”。
- 例子:
- 条形/线性: 河流沿岸的村庄分布。
- 环形/同心圆: 靶心周围的弹孔分布,可能有一圈密集的9环和一圈密集的7环,但8环和靶心是空的。
- 月牙形: 生物学或天文学中某些特定的数据模式。
- 适合的算法: DBSCAN。DBSCAN不关心簇的中心在哪里,只关心密度。只要点与点之间足够近,能够“连接”起来,它就能把它们都识别成一个簇。因此,它能像“贪吃蛇”一样,沿着任何形状的路径把簇找出来。
(上图展示了不同算法在处理任意形状簇时的表现。可以看到K-Means完全失败了,而DBSCAN和层次聚类则表现得很好。)
为什么不同算法偏好不同形状?
这源于它们底层的数学逻辑:
- K-Means的逻辑是“距离中心点近”:这个逻辑决定了它的势力范围必然是球形的。对于两个月牙形的簇,K-Means会错误地将距离各自中心点近的点划分在一起,从而把两个月牙都“切开”,并错误地组合在一起。
- DBSCAN的逻辑是“密度相连”:它的逻辑是“我的邻居是我的朋友,我邻居的邻居也是我的朋友”。这个逻辑与整体形状无关,只关心局部有多拥挤。因此,只要数据点能形成一条密度足够高的“小径”,DBSCAN就能沿着这条小径把整个簇识别出来,无论小径最终弯曲成了什么形状。
总结
形状类型 | 直观描述 | 适合的算法 | 不适合的算法 |
---|---|---|---|
球形/凸形 | 圆形的、实心的团 | K-Means, GMM | DBSCAN (也能用,但有点大材小用) |
椭圆形 | 椭圆形的、被拉伸的团 | GMM, 层次聚类 | K-Means (效果会变差) |
任意形状 | 条形、环形、月牙形等不规则形状 | DBSCAN, 层次聚类 | K-Means (完全不适用), GMM |
核心要点: 在选择聚类算法前,最好先通过数据可视化(比如抽样画出特征的散点图)对数据的分布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看到数据的“形状”,可以极大地帮助你选择正确的“工具”(算法),从而得到有意义的分析结果。
降维的算法有哪些
当然。降维算法种类繁多,它们可以被划分为两大主流派系:**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和**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两个派系下的主要算法。
两大降维派系
首先,理解这两个派系的根本区别至关重要:
- 特征选择 (Feature Selection):
- 思想: 像一位“评审员”,直接从原始的特征中挑选出一个最优的子集,而不改变原始特征本身。被选中的特征保持原有的物理意义。
- 优点: 可解释性强,因为你清楚地知道留下了哪些原始特征。
- 例子: 从100个客户特征中,挑选出最重要的10个(如“收入”、“年龄”、“消费频率”等)。
- 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
- 思想: 像一位“炼金术士”,将原始的多个特征进行融合与重组,创造出全新的、数量更少的特征。新特征是原始特征的某种组合。
- 优点: 能够保留更多原始数据的信息,通常降维效果更好。
- 缺点: 新生成的特征通常失去了原有的物理意义,可解释性变差。
- 例子: 将“身高”、“体重”、“臂展”等多个特征融合成一个新的特征,称为“体格因子”。
一、特征选择 (Feature Selection) 的方法
特征选择本身不是一个单一算法,而是一类方法的统称,主要分为三类:
1. 过滤法 (Filter Methods)
在任何模型训练之前,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特征的统计属性(如方差、相关性、信息量)来“过滤”掉一部分特征。
- 方差选择法 (Variance Threshold): 优先删除那些方差很小甚至为零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在所有样本上几乎没有变化,包含的信息量很少。
- 相关系数法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计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两个特征高度相关(如“房屋面积”和“房间数量”),则可以只保留其中一个。
- 卡方检验 (Chi-Squared Test): 用于评估类别特征对于类别标签的相关性。
- 信息增益 (Information Gain): 常用于决策树,评估一个特征对于数据集不确定性的减少程度。
2. 包装法 (Wrapper Methods)
将特征选择过程“包装”在一个特定的机器学习模型周围,通过评估模型性能来决定保留哪些特征。
- 递归特征消除 (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 RFE):
- 思想: 首先用所有特征训练一个模型,然后移除最不重要的特征,再用剩下的特征重新训练模型……如此循环,直到剩下预设数量的特征。
- 优点: 效果通常很好。
- 缺点: 计算成本非常高,因为需要反复训练模型。
3. 嵌入法 (Embedded Methods)
在模型训练的过程中自动进行特征选择。
- L1 正则化 (LASSO):
- 思想: 在模型的损失函数中加入L1惩罚项,它倾向于将不重要的特征的系数直接压缩到零。训练完成后,系数不为零的特征就是被选中的特征。
- 优点: 高效且常用,将特征选择与模型训练融为一体。
- 基于树模型的方法 (Tree-based Models):
- 思想: 决策树、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等模型在构建过程中,会自然地计算每个特征的重要性(Feature Importance)。我们可以直接根据这个重要性排名来选择特征。
二、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 的算法
这是“降维算法”这个词通常所指代的,主要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大类。
A. 线性降维算法
假设数据中的主要结构可以通过一个线性子空间来描述。
- 1.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 核心思想: 寻找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将这些方向作为新的坐标轴(主成分)。它旨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数据的“可分性”(方差)。
- 适用场景: 最常用、最经典的降维算法,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首选基准。广泛用于数据预处理、去噪和可视化。
- 2. 线性判别分析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 核心思想: (注意:这是一个有监督算法) 与PCA不同,LDA的目标是寻找一个能最大化类间距离、同时最小化类内距离的投影方向。通俗讲,就是让不同类别的数据点在投影后分得尽可能开。
- 适用场景: 主要用于分类问题的预处理,当你有类别标签时,降维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分类。
B. 非线性降维算法(流形学习 Manifold Learning)
假设高维数据实际上分布在一个低维的、弯曲的“流形”上。目标是“展开”这个流形,找到其内在的低维结构。
- 1. 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 (t-SNE)
- 核心思想: 重点保持数据点的局部邻域结构。它假设高维空间中距离近的点,在低维空间中也应该距离近。
- 适用场景: 数据可视化的王者。非常擅长将高维数据降到2D或3D,以观察其聚类结构。注意: t-SNE主要用于可视化,降维后的点间距离不具有真实意义,不建议直接作为其他模型的输入。
- 2. 均匀流形逼近与投影 (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 UMAP)
- 核心思想: 与t-SNE类似,但基于更坚实的数学理论。它在保持局部结构的同时,能更好地保留数据的全局结构。
- 适用场景: 现代的数据可视化首选,通常比t-SNE速度更快,且可视化效果更好。
- 3. 等距映射 (Isometric Mapping, Isomap)
- 核心思想: 尝试保持点之间的测地线距离(即沿着流形表面的最短距离),而不是欧氏距离(直线距离)。
- 适用场景: 处理像“瑞士卷”这样被卷曲起来的数据集效果很好。
总结:如何选择?
类别 | 算法/方法 | 核心思想 | 优点 | 主要应用场景 |
---|---|---|---|---|
特征选择 | 过滤/包装/嵌入法 | 挑选原始特征子集 | 可解释性强 | 当需要理解哪些原始特征最重要时 |
线性提取 | PCA (主成分分析) | 最大化方差 | 通用、高效、稳定 | 通用的降维首选,数据去噪 |
线性提取 | LDA (线性判别分析) | 最大化类别分离度 | (有监督) 降维后利于分类 | 分类任务的预处理 |
非线性提取 | t-SNE / UMAP | 保持局部邻域结构 | 可视化效果极佳 | 高维数据可视化,探索聚类结构 |
非线性提取 | Isomap | 保持测地线距离 | 能“展开”流形 | 学术研究,处理特定流形数据 |
一个简单的实践建议:
- 不确定用什么? 从 PCA 开始。
- 需要很强的可解释性? 尝试特征选择方法(如L1正则化或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
- 主要目标是可视化? 使用 UMAP 或 t-SNE。
- 怀疑数据有复杂的非线性结构? 可以探索Isomap等其他流形学习方法。
5.什么是数据的方差/信息量
简单来说,方差(Variance) 在这里就是用来衡量您的某一个描述符(特征)在所有14091个材料中,数值分布的“离散程度”或“差异性大小”。
高方差 = 差异性大 = 信息量丰富 低方差 = 差异性小 = 信息量贫乏
让我们用一个具体的描述符来举例
在您那1559个特征中,我们假设有一个特征叫做 “密度 (Density)”。现在,我们只看这一列数据,它包含了14091个不同材料的密度值。
情况一:低方差 (Low Variance) 假设您计算出的所有14091个材料的密度值都非常接近,比如都在
4.5 g/cm³
到4.6 g/cm³
这个极小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密度”这个特征的方差就非常低。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它告诉我们,在“密度”这个属性上,您所有的材料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因此,这个特征对于区分不同材料、或者预测它们的性质,几乎没有帮助。它的“信息量”很贫乏。
情况二:高方差 (High Variance) 现在,假设您的14091个材料的密度值分布得非常广泛,从很轻的
1.0 g/cm³
到非常重的22.0 g/cm³
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密度”这个特征的方差就非常高。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维度来区分您的材料。一个密度为2的材料和一个密度为20的材料,显然在物理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这个特征信息量很丰富,对于后续的机器学习建模非常有价值。
从单个特征的方差到“总方差”
现在,请想象一下,您的1559个特征(密度、平均键长、堆积因子、平均电负性…)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立的方差值。
- 有些特征(像情况二的密度)方差很高,是很好的“区分器”。
- 有些特征(像情况一的密度)方差很低,是“噪音”或者说用处不大的信息。
总方差 (Total Variance) 就是把这所有1559个特征各自的方差简单地加在一起。 这个“总方差”就代表了您整个数据集在所有维度上信息量的总和。这就是我们之前比喻中的“所有原材料的总营养价值”。
PCA是如何利用“方差”的?
PCA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看原始的1559个方向(密度、键长等)的方差,而是要在您那个1559维的复杂空间里,寻找到全新的、最优的方向。
- 主成分1 (PC1):PCA找到的第一个新方向(PC1),是所有可能方向中,能让您的14091个数据点投影上去后分布得最开、差异性最大、方差最高的那个方向。它捕捉了整个数据集中最主要的变化来源。
- 主成分2 (PC2):在所有与PC1垂直的方向中,PCA找到能让数据投影后方差次高的那个方向。它捕捉了数据中第二重要的变化来源。
- …以此类推。
所以,当我们说“PC1解释了30%的方差”时,我们的意思就是: “沿着PC1这个新维度观察数据,其离散程度(方差)占到了整个数据集总离散程度(总方差)的30%。”
总结: 在您的数据中,“方差”衡量了一个描述符在区分不同材料方面的能力。PCA通过寻找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新方向(主成分),来智能地将最有价值的信息(差异性)浓缩到少数几个维度中,从而实现高效、有意义的降维。
6. 聚类
聚类就是在降维后的高维空间中识别簇并划分
7. DBSCAN聚类方法
两个重要参数
**eps
邻域半径社交距离 / 一臂之长定义了“邻居”的范围有多大。min_samples
**核心点最小样本数形成核心圈子的最少人数定义了“多密集”才算是一个簇的核心。
K距离图(K-distance Graph)的含义
首先,我们再回顾一下这张图的含义:
- Y轴:距离值。代表一个点要“走”多远,才能找到它的第
min_samples
个邻居。 - X轴:数据集中的所有点。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这些点按照Y轴的距离值从小到大重新排了序。
所以,这张图的曲线实际上展示了数据集中所有点的“局部密度”分布情况:
- 曲线左侧(Y值很低):这些点很“幸福”,不用走多远就能找到足够多的邻居。这说明它们身处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密集区域/簇内)。
- 曲线右侧(Y值很高):这些点很“孤独”,需要走很远才能找到足够多的邻居。这说明它们身处人烟稀少的郊区或乡村(稀疏区域/噪声)。
2. “拐点”(Elbow)的特殊意义
现在,我们来看“拐点”。
拐点是曲线上斜率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在这个点:
- 拐点之前:曲线很平缓。这代表了所有“市中心”的居民。虽然大家住的地方有好有坏,但总体上邻里距离都差不多,都比较近。
- 拐点之后:曲线突然变得非常陡峭。这代表了那些“郊区”的居民。他们的邻里距离突然变得非常大。
因此,这个拐点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区分“市中心居民”和“郊区居民”的最佳分界线。它就像是这个城市的“天然边界”。
3. 为什么这个边界就是 eps
?
现在我们回到DBSCAN算法的目标:找到由核心点组成的簇。
核心点的定义是:在 eps
半径内,至少有 min_samples
个邻居。
- 如果我们把
eps
设置为拐点的Y轴值(也就是那个临界距离):- 对于所有在拐点左边的点,它们找到第
min_samples
个邻居的实际距离都小于或等于我们设定的eps
。这意味着,它们都满足成为核心点的条件! - 对于所有在拐点右边的点,它们找到第
min_samples
个邻居的实际距离都大于我们设定的eps
。这意味着,它们无法满足成为核心点的条件,因此它们理应被当作噪声点。
- 对于所有在拐点左边的点,它们找到第
总结
拐点处的Y值,是那个能够“一刀切”地将大部分核心点和大部分噪声点分开的理想距离阈值。
- 选择一个比拐点低很多的
eps
,会导致连很多“市中心”的点都因为邻域太小而被误判为噪声。 - 选择一个比拐点高很多的
eps
,会导致把很多“郊区”的噪声点也因为邻域太大而被错误地圈进了城市里。
因此,拐点是平衡这两者的最佳选择,它代表了我们能容忍的、构成一个“密集区域”的最大邻居距离。
8. PCA与UMAP对比
特性 | PCA (主成分分析) | UMAP (均匀流形近似与投影) |
---|---|---|
核心原理 | 线性 (Linear) | 非线性 / 流形学习 (Non-linear) |
主要目标 | 最大化方差 (Maximize Variance) | 保持拓扑结构 (Preserve Topology) |
(保留数据整体的“伸展”方向) | (保持数据点之间的“邻里关系”) | |
关注点 | 全局结构 (Global Structure) | 局部结构为主,兼顾全局结构 |
可解释性 | 强 (High) | 弱 (Low) / 黑盒 |
(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 | (降维后的坐标轴没有直观物理解释) | |
计算速度 | 非常快 (Very Fast) | 比PCA慢,但比t-SNE快得多 (Slower) |
主要应用 | 数据预处理、去噪、特征工程 | 数据可视化、探索性数据分析 |
9. KDBSCAN中的参数
社交范围和“圈子定义”
DBSCAN
中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参数:eps
和 min_samples
。
DBSCAN
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而这两个参数正是用来定义“密度”的。您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是在照片中识别“人群”的两个规则。
一个生动的比喻:寻找派对上的社交圈
想象一下,您正在分析一张大型派对的俯瞰照片,照片上有很多客人(您的数据点)。您的任务是找出哪些客人形成了“社交圈”(簇),哪些是“独行者”(噪声点)。
1. eps
(Epsilon) - 邻域半径
- 定义:
eps
是一个距离值,它定义了一个点的“邻近”范围。可以把它想象成每个人的“个人空间”或“社交距离”。 - 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客人,我们以他/她为中心,画一个半径为
eps
的圆。所有落在这个圆里的其他客人,都算是他/她的“邻居”。
参数调整的影响:
- 增加
eps
值 (例如,从eps=10
增加到eps=20
)- 效果:相当于扩大了每个人的“社交距离”。原来一些距离较远的圈子现在可能会因为彼此的“社交圈”重叠而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圈子。
- 结果:
- 簇的数量会减少,但每个簇的规模会变大。
- 更多的点会被纳入到簇中,被识别为噪声点的数量会减少。
- 极端情况:如果
eps
太大,所有点可能会被合并成一个巨大的簇。
- 降低
eps
值 (例如,从eps=10
降低到eps=5
)- 效果:相当于缩小了每个人的“社交距离”,要求大家站得更近才算邻居。
- 结果:
- 一个原本较大的、松散的圈子可能会因为内部不够紧密而分裂成几个更小的、更紧密的簇。
- 簇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但每个簇的规模会变小。
- 由于标准变严,很多点找不到足够多的邻居,被识别为噪声点的数量会增加。
2. min_samples
- 核心点最小样本数
- 定义:
min_samples
是一个整数,它定义了要形成一个“密集区域”(即一个簇的核心)所需要的最少邻居数量。 - 作用:一个点如果在他自己的
eps
邻域内(包括他自己)拥有至少min_samples
个点,那么这个点就被称作“核心点”。簇就是由这些核心点以及它们的邻居连接而成的。可以把它理解为“几个人才能算一个真正的社交圈”。
参数调整的影响:
- 增加
min_samples
值 (例如,从min_samples=40
增加到min_samples=80
)- 效果:相当于提高了形成“社交圈”的门槛。原来三四十个人就算一个圈子,现在必须凑够八十人才行。
- 结果:
- 只有密度非常高的区域才会被识别为簇。
- 一些原本被认为是簇的稀疏区域,现在可能会因为“人数”不够而被看作是噪声。
- 噪声点的数量会增加。这个参数是控制噪声的主要手段。
- 降低
min_samples
值 (例如,从min_samples=40
降低到min_samples=20
)- 效果:相当于降低了形成“社交圈”的门槛。
- 结果:
- 即使在密度较低的区域也可能形成簇。
- 簇的数量可能会增加。
- 噪声点的数量会减少。
- 极端情况:如果
min_samples
太小(如1或2),几乎所有点都会成为核心点,可能会导致噪声点也被错误地划分进簇中。
总结表格
参数 | 增加该值的影响 | 降低该值的影响 |
---|---|---|
eps (社交距离) |
簇变大、变少;噪声点变少 | 簇变小、变多;噪声点变多 |
min_samples (成圈人数) |
簇变少、更紧密;噪声点变多 | 簇变多、更松散;噪声点变少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您的设置 eps=10, min_samples=40
意味着: “对于任何一个材料点,如果在10个单位的距离内,总共有至少40个其他材料点,那么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高密度的核心区域。”
调整这两个参数通常需要一些实验,通过观察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按簇标签着色的散点图”来判断聚类效果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10. UMAP+HDBSCAN or PCA+HDBSCAN
对于你当前的数据情况——10000个样本,1500个维度——我的建议是:
优先使用 UMAP + HDBSCAN。
下面是详细的理由和为你量身定制的操作策略。
为什么优先选择 UMAP + HDBSCAN?
- 高维数据的非线性本质:
- 在一个高达1500维的空间里,数据点之间的关系极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真实世界的高维数据(如图像特征、基因表达、用户行为向量等)几乎总是分布在某个复杂的、扭曲的低维“流形”上。
- PCA是一个线性工具,它会试图用“直线”(超平面)来切割和投影数据。这对于捕捉非线性结构是无效的,很可能会将原本分离的簇错误地重叠在一起,从而“污染”数据,让后续的HDBSCAN无法工作。
- UMAP专门为发现这种非线性流形结构而设计。它能够“解开”高维空间中缠绕的数据结构,在低维空间中更真实地保留数据点之间的邻近关系。这正是HDBSCAN这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最需要的信息。
- “维度灾难”的完美解药:
- 在1500维下,任何基于距离的算法(包括HDBSCAN)都会因为“维度灾难”而失效——所有点到其他点的距离都趋向于相等,密度变得没有意义。因此,降维是必须的步骤。
- UMAP在降维时,其核心目标就是保留数据的拓扑结构(哪些点是邻居,哪些簇是独立的)。这与HDBSCAN的目标(寻找密度相连的区域)完美契合。可以说,UMAP为HDBSCAN创造了最理想的工作环境。
- 计算性能完全可接受:
- 你的数据量是10000,这对于现代的UMAP实现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虽然UMAP会比PCA慢,但在这个数据量级上,计算时间很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而不是几小时或几天。为了获得质量高得多的聚类结果,这点额外的时间开销是非常值得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有问题可通过github提交issue